聯統日報有限公司. 地址: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:038356141-3 hualien.info@gmail.com

政治

焦點、府會、民代、鄉市鎮、廣場

綜合

社會、一般、工商、生活、廣場

美食

餐廳、小吃、飲品、特產

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


傳達原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
木雕大師 林阿隆Amid 'afo

 記者李逸偉/報導
  2012年度原住民族工藝薪傳獎得主林阿隆Amid 'afo,他出生於光復鄉馬太鞍mata 'an部落,在花蓮縣可說是無人不知的木雕大師級人物,推動木雕技藝的先驅,林阿隆Amid 'afo老師服務杏壇33年,退休後,堅持不放棄木雕教學,這些年來獲得諸多殊榮,對於花蓮文化工作長期耕耘奉獻,用木雕傳遞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。
  出生在花蓮光復鄉的林阿隆,家裡以務農維生,生活艱苦,林阿隆說,小時候幫農、看牛,可是,我喜歡看書呀!不喜歡做農事。不甘順應上一代承襲當農夫的他國小畢業後,便考上鳳林初中,但是家裡經濟繳不起三百元的學費,最後還是靠山地獎學金才進入花蓮初農就讀。「別人在玩,我躲在路燈下看書哪!回憶當年,林阿隆的語氣中仍透著無奈。
  1968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,他選擇返鄉服務,因為熱中繪畫,幾年後又進入花蓮師專美勞組進修。此時林阿隆開始追思自己文化的根源,翻閱文獻了解阿美族的木雕、舞蹈、陶藝。擅長繪畫的他在1990年跟隨木雕家蔡平陽學習雕刻,從此,只要雕刀在手,就無法自己。這期間他參加雕刻研習班深入了解木雕工法,並在學校推廣木雕創作教學,規定學生畢業前要交出兩件作品,此舉除了使木雕技藝得以傳承外,也陶冶了孩子們的心靈。
  對藝術工作者而言,從文化與生活中萃取創作靈感是最便捷且常見的方式,林阿隆因為受過高等教育,因此在創作時他並不一味依循傳統,而是將傳統與生活經驗相互融合,並從中加入自己的思維與創意。風格多樣是林阿隆作品的特色,他的浮雕多半刻畫傳統的原住民生活風貌,但粗獷的刀法中可見細膩之處;其立體雕刻更是凸顯了這一點,其雕刻線條粗獷、簡潔,帶著憨厚與趣味,從神情即可閱讀作品的寓意。
  林阿隆的創作作品在不少縣市都可看見,包括花蓮太巴塱國小校門、南投縣日月潭畔哲園名流會館大廳、台北縣原住民文化會館大廳、高雄大統百貨公司等。林阿隆一生獲獎無數,包括當選過花蓮縣好人好事代表、縣特殊優良教師、省工作模範人員、阿美族教師優秀青年楷模、省原住民傑出育才人員、省特殊優良文化藝術人員。
  為了推廣及傳承原住民的藝術文化,2000年林阿隆及其夫人王芳蓮成立了Kataylang no tloc ni maro(瑪駱工作室),工作室除了傳承著林阿隆的木雕之外,還運用王芳蓮的織布、彩繪等技能,進行創作及教學。他們最大的心願是為培養更多的工藝人才,使原住民的藝術及文化得以流傳。

圖一:林阿隆述說著作品的故事。
圖二:陪伴林阿隆20年木雕創作的木槌。

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

退而不休 素人畫家李阿甘用心彩繪人生


退而不休 素人畫家李阿甘用心彩繪人生
市長陳建閣歡迎鄉親一同觀賞
記者林昀融/報導
 因為林哲聖先生贈送的一幅水彩畫,讓李阿甘女士開啟了學畫的大門,這一段平凡的邂逅,卻成就她不凡的繪畫人生。李阿甘也將兩幅得意的作品,送給台東市長陳建閣,並且堅持其中一幅掛在市長室;陳市長欣然將一幅畫掛在市長室,另一幅掛在臺東市政資料館,歡迎鄉親一起來欣賞。
 李阿甘說,送給陳市長的兩幅畫,一幅取名為「佛頂山」,另一幅取名為「舊鐵道」,佛頂山是她多年前登上成功鎮的佛頂山,站在高聳的山頂,看見海天一色,海濤波光瀲灩的美景盡收眼底,內心思緒就猶如浪濤般的一波波湧現,遂以彩筆記錄下那一刻心中感動。
 置於舊鐵道的那一幅,它記錄臺東鐵路歷史,曾經證無數人間的聚散,縱使此刻,它已功成身退,但它永遠是老臺東人記憶中最深刻的一頁,因此在感動之餘,李阿甘以彩筆認真的記憶。
 李阿甘退休後才開始學畫,給了許多退休後對生活感到徬徨的人一個實質的鼓勵。他說,老,只是外在一種變化,誰都無法控制,但是要如何讓自己人生過得充實和精彩,你可以自己控制,因此,只要想學,任何時刻都不嫌晚。
 李阿甘在十年前,辦過一次個展,受到好評,目前也參與各項的聯展。事實上,李阿甘從民國91年參加臺東縣文化局的美展水彩入選,一直到民國101年間,不斷參與各項美展的展出,作品到過日本、高雄、花蓮、彰化等地展出,都受到各界好評。作品也常常受邀參展以及借展,可見她的作品,早已受到肯定。
 李阿甘說,人生說短不短,說長也不長,但是要決定人生長或短的,是自己,只要生活過得精彩,誰會在乎長或短,趕緊提筆畫下或寫下自己人生璀璨的一頁。
圖:素人畫家李阿甘送畫給市長陳建閣,陳市長歡迎民眾一起來欣賞。